多疣狭口蛙

verrucosa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21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云南昆明、大理(81雄、4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42mm,雌蛙体长49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4。体宽扁,头宽大于头长;吻短而圆,吻棱不显;鼻孔近吻端,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;鼓膜隐蔽,鼓环清晰;无犁骨齿,内鼻孔后缘各有一条明显的嵴棱,外侧细,内侧粗壮,两嵴棱在中线处几乎相遇;舌大,呈卵圆形,后端无缺刻。
表304 多疣狭口蛙成体量度(云南大理、昆明)
Table 30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Kaloula verrucosa Boulenger (Deli and Kunming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20♂♂ 5♀♀ 项目 20♂♂ 5♀♀
体 长
SVL 41.0—46.0
42.1 46.0—51.5
49.2 眼 径
ED 3.4—4.5
3.9
9.0% 4.0—5.0
4.7
9.5%
头 长
HL 9.5—12.3
11.1
26.4% 12.4—13.8
13.1
26.0% 前臂及
手 长
LAHL 19.7—22.7
21.5
50.9% 22.0—24.6
23.7
48.2%
头 宽
HW 14.0—16.5
14.5
34.3% 16.0—18.0
16.9
34.4% 后肢长
HLL 50.0—57.0
54.0
128.0% 53.0—58.0
56.0
113.8%
吻 长
SL 3.1—4.4
3.8
8.9% 4.0—4.6
4.3
8.8% 胫 长
TL 15.0—17.0
16.0
37.0% 15.8—17.0
16.5
33.5%
鼻间距
INS 2.1—2.8
2.4
5.6% 2.7—3.2
2.9
5.3% 胫 宽
TW 5.4—7.4
6.3
12.4% 6.5—7.0
6.8
13.8%
眼间距
IOS 3.0—4.0
3.6
8.5% 4.0—4.2
4.1
8.3% 跗足长
TFL 25.5—30.5
27.8
65.8% 27.5—30.0
29.2
59.3%
眼睑宽
UEW 2.5—3.3
2.8
6.5% 3.0—3.3
3.1
6.3% 足 长
FL 18.0—20.9
19.3
45.6% 19.3—20.4
19.6
39.9%
前臂及手长约等于或接近体长之半;指端钝圆而不膨大,雄蛙指背面有4—6枚骨质疣突;指较扁而长,第一指略短于第二指,第二、第四指几乎等长;关节下瘤发达,一般有指基下瘤;掌突2个或3个,内、外掌突长椭圆形,中掌突较小且近圆形。后肢粗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;胫长约等于全长的1/3,足比胫长;趾端圆不膨大;雄蛙第四趾内、外侧达近端第三关节下瘤,其余各趾蹼均达趾端,雌蛙约为半蹼;关节下瘤小;蹠突2个,很发达,具游离刃,内蹠突大,斜置,外蹠突略小,横置,两者相距较远。
皮肤粗糙。背部有许多小疣,近背中线者多为长形,断续排列成纵行,自吻至肛部的正中常有一细棱;体侧、肛周围及股后多为小圆疣,枕部有一横肤沟;颞褶厚。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或灰棕色,散有大小数量不等的黑点,有的体侧也有黑点;上、下唇缘黄绿色;少数标本肩部有细窄的浅色花斑。雄蛙咽喉部满黄绿色斑点,腹部米黄色;雌蛙咽喉部及腹部均为乳黄色。液浸标本背面棕色或棕灰色,疣上黑点隐约可见;腹面灰白色,少数标本胸、腹部花斑仍显;雄蛙咽喉部色深。
第二性征:雄蛙指端背面有4—6枚骨质疣突;咽喉部色深;整个胸、腹部有浅黄色厚皮肤腺;有单咽下外声囊;雄性线紫红色。
卵:单粒,卵径1—1.5mm,动物极黑棕色,植物极灰白色;外有卵胶膜两层,其直径5mm左右,内层与卵之间距窄,外层与内层卵膜之间距甚宽。
蝌蚪:第30—33期的蝌蚪全长45.2mm,头体长约16.0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82.0%
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5。生活时背面灰绿色,一般生活于阳光充足的清洁水中者为灰绿色,在背阳处的污水坑中者则为黑绿色;自吻端至尾基背面常有一条浅蓝色细脊纹;腹面乳白色有棕褐色小斑点;尾部色浅有小黑点,尤以尾基部位较多。蝌蚪后肢芽7mm时,尾长为头体长的1.5倍以上;体形宽扁,尾弱,尾鳍高而薄,尾末端细尖;吻宽圆,鼻孔甚小(早期蝌蚪无外鼻孔),位于眼前方背中线两侧;眼小,位于头两极侧;出水孔位于腹后端中线上,为弧形肤褶盖达肛部;肛孔小,位于尾基中央;口位于吻端,无唇齿和角质颌。上、下唇为肉质口缘,呈“ ”形。
变异:检查云南邓川的124个蝌蚪,吻端至尾基背面均有浅色细脊纹(乳黄色),云南昆明市黑龙潭27个蝌蚪,其中仅2个无此脊纹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背部小疣颇多;指、趾末端钝圆而不膨大;趾间蹼发达;雄蛙指端有4—6枚骨质疣突,整个胸、腹部有厚皮肤腺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1500—2400m的石块下、土穴或小水坑内。6—7月间大雨后的下午或晚间均可听到“姆-阿(mā-)、、-一阿……”的鸣声,与北方狭口蛙和四川狭口蛙Kaloula rugifera的鸣声极为相似,难以辨别。当触摸此蛙时,其四肢伸直,身体膨胀似球状。产卵季节的迟、早取决于大雨的来临;一般在5—7月产卵,卵产于屋旁路边或旷野的临时水坑内,卵一般为单粒状,借助于较扁平透明的圆盘帽状“漂浮器”漂浮于水面。
表305 多疣狭口蛙蝌蚪10个量度(云南昆明)
Table 305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Kaloula verrucosa Boulenger(Kunming, Yunnan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5.4—17.0
16.0 吻 长
SL 5.0—5.6
5.3
32.9% 尾 高
TaH 9.0—10.9
10.2
63.7%
体 高
BH 8.0—9.2
8.8
54.9% 眼间距
9.0—9.6
9.2
57.4% 尾肌宽
TMD 3.5—4.0
3.6
22.4%
体 宽
BW 9.8—11.0
10.1
63.1% 尾 长
TaL 27.0—30.4
29.2
182.0% 后肢长
HLL 2.0—4.4
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0—33期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四川(西昌、木里、会理、攀枝花)、贵州(威宁、兴义)、云南(昆明、沦源、盈江、孟连、河口、大理、中甸、丽江、邓川)。